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健康

健康心理学的学科分支是什么?

2023年12月27日 03:56:371网络

一、健康心理学的学科分支是什么?

心理学分支主要包括: 1、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胎儿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2、学习心理学:探索人是如何发展成为如今的状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发生过程和原因。 3、人格心理学:关注包括人格特征、动机和个体差异。 4、感觉与知觉心理学: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周围世界,如正在研究人类是如何识别面孔的。 5、比较心理学:研究和比较不同种系的动物行为。 6、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与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 7、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思维问题,试图了解推理、问题解决、记忆及其他心理过程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8、性别心理学:研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探索生理因素、儿童扶养过程、教育、社会刻版印象等各种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9、社会心理学:研究涉及态度、说服、骚乱、顺从、领导行为、种族歧视、友谊、婚恋等问题。 10、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类行为的作用。 11、进化心理学:研究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各种进化方式对行为的影响。如男性与女性之间的配偶选择方式。 12、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3、行为心理学:研究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14、犯罪心理学: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

二、健康心理学包括什么?

主要内容是:健康心理学概论、心理健康的标准、家庭与心理健康、学校与心理健康、自然环境与心理健康、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文化与心理健康、职业与心理健康、婚姻与心理健康、饮食与心理健康、休闲与心理健康、睡眠与心理健康、运动与心理健康、压力与心理健康、性行为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三、健康与临床心理学就业方向?

第一,普通高校,这是心理咨询师以后的主要去向。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对于心理学硕士来说最好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但是,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多和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从事这一职业将越来越困难。高校中的心理咨询中心也为心理学硕士提供了就业机会。不过,这一般需要在校期间具有心理咨询的实践,并且一般情况下是女生优先考虑。心理学研究生在竞聘辅导员一职上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竞争力,但是一般情况下,入党是先决条件。高校工作的薪酬随具体职位和地区而异。

第二,公务员。招心理咨询师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

第三,企业。心理咨询师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心理咨询师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有所互补。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心理咨询师不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具有竞争力。心理咨询师还可以从事市场调研的工作,但是人数比较少,一般是本科生稍多。gz2.yd119.cn

第四,小学中学。一般招的是本科生,其心理咨询部门主要是作为“花瓶”来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所以前途不被看好,加上收入较低,一般心理咨询师是看不上的,除非找不到工作,一般是不予考虑。

四、心理学中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

何为「心理健康」,这个「标准」其实很具有争议性。

上个世纪90年代那会儿,我第一次接触非正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这学科。一开始上来就讨论什么是“正常”,什么是“非正常”。最主要的区分准则还是以统计学的正态分布为基准。

根据统计的定义方式

那些“正常”的就是中间的主要人群。因为从心理和精神疾病来说,不健康往往是指在分布图的较低分数的一端(有时候两端都可以被纳入非正常的范围内)。如果要从疾病或者不健康角度来反推心理健康(或者更准确应该是非不健康)的话,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可以作为其准则。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95%的大多数人是正常呢?还是说要去到99%的人才属于大多数人呢?这个准则其实很具争议性。谁去判断这个分水岭应该设在那里呢?

根据这个定义,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或行为违反了特定社会群体中关于预期或可接受行为的(不成文的)规则,则被归类为不正常。他们的行为可能让别人无法理解,或者让别人感到威胁或不舒服。比如,某些社会文化中吃槟榔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一个行为,在其他社会中就是成瘾行为了,或者,在某些社会群体和文化中,衣着性感暴露童颜巨ru是很普遍的二次元画面,换个社会文化角度来看,那群人就可能变成潜在恋童癖患者了。甚至,在古代12-13岁就结婚了,那么大家都是恋童癖了?

每种文化都有一定的可接受行为标准,或社会可接受的规范,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和社会中,标准可能都不一样。

心理健康的目前主流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世卫组织)其实将「健康」定义为 "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而不仅仅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可见,目前连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也从疾病的缺席角度变成对于健康状态的追求。

其实,踏入这个世纪以来,大家也开始对积极心理学有更多的研究和思考,对心理健康也从疾病治疗预防研究转换到人性的发扬和增益。而「心理健康」则以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作为一个范畴被开始更进一步研究。心理健康(PWB)常被定义为一个人的心理幸福/健康水平,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成就感。如果将身体健康与 PWB 分开,那么值得注意的是,身体健康包括身体本身健康,这就包括疾病的状态情况、健康水平,以及是否能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Activities for Daily Living)。而PWB则包括个人对生活的看法,不仅包括对身体健康的看法,还包括对自尊、自我效能、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的看法。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维度来描述PWB研究的特点,包括:享乐型幸福感 Hedonic Well-being(例如,感觉快乐)、评价型幸福感 Evaluative Well-being(例如,对生活感到满意)、实现论型幸福感 Eudaimonic Well-being(例如,找到生活的目标,对自己的决定有一种主宰感和自主感),以及其他有助于感觉完整或健康的心理构建(例如,乐观主义)。

在一篇强调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整体的影响的文献中(Trudel-Fitzgerald et al., 2019),作者们在一个笼统的PWB概念下,列出了9个不同心理健康的元素,作为PWB的衡量范畴:

  1. Purpose in Life 人生目标
  2. Personal Growth 个人成长
  3. Mastery 掌握度
  4. Autonomy 自主
  5. Ikigai 是日语单词“生き甲斐”的英文音译,从字义上来讲,“gai”是意义、价值(meaning、value),“iki”是生活(life),直译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被过于简单地译为“忙于某项活动而获得的快乐”,这种活动对他们来说既有意义又有目的。
  6. Positive affect 积极感受
  7. Life satisfaction 生活满意度
  8. Sense of coherence 一致感
  9. Optimism 乐观度

而以上的范畴都有各自的定义,有兴趣的可以看下面的参考文献自行查阅所指,在此就不表了。

参考文献:

Trudel-Fitzgerald, C., Millstein, R. A., von Hippel, C., Howe, C. J., Tomasso, L. P., Wagner, G. R., et al. (2019).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s part of the public health debate? Insight into dimensions, interventions, and policy. BMC Public Health, 19(1), 1712, doi:10.1186/s12889-019-8029-x.

五、5 《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向往; 7、对工作积极向上。

六、健康心理学石林

健康心理学石林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健康的学科,它关注人们的心理过程、行为和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它通过研究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探索人类如何获得和维持身心健康。石林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健康心理学的重要发现。

石林对心理健康的重要贡献

石林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他致力于研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系。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的定义

石林教授对心理健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定义。根据他的研究,心理健康被定义为一个人在精神、情感和社会层面的全面福祉。这种福祉包括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接纳,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生活目标和成就的感知。心理健康意味着一个人在与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中得到满足和平衡。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石林教授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他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和抑郁,与许多身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他的研究证实了心身相互作用的观点,即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而身体健康问题也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维护心理健康对于全面的健康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的促进

石林教授提出了一些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首先,他强调积极情感的重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如乐观和满足感,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次,他强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社交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此外,他鼓励人们关注个人成长和发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福祉。

石林的研究成果应用

石林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健康机构和学校将他的研究成果作为指导,设计和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

心理健康教育

石林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根据他的研究成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心理治疗

石林教授的研究对心理治疗领域也有重要影响。他的研究揭示了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改善方法,为心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心理治疗师可以根据他的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社区支持

社区支持对促进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石林教授的研究提醒我们,社区支持网络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支持。基于他的研究,社区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组织和活动,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增强社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

石林教授是健康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石林教授为我们揭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和社区支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个体和社区的心理福祉。

七、营养健康心理学

营养健康心理学:探索身心合一的道路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营养、健康和心理状况相互交织地影响着我们的整体幸福感。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平衡是我们在追求幸福和满意的道路上所必需的。营养健康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身心合一关系的学科领域。

营养健康心理学结合了营养学、健康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探索食物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状况,以及心理状况如何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和消化吸收。这门学科的目标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我们的整体生活质量。

饮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认识到饮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众所周知,某些食物可以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另一些食物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或疲劳等负面情绪。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明显,尤其是在面对大量加工食品和快餐的环境中。

营养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助于维持积极的心态和精神状态。相反,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营养不均衡、高糖高脂饮食,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健康。

研究还发现,特定的营养物质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Omega-3脂肪酸对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含有丰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和坚果,被认为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此外,维生素B群、维生素C和维生素D等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对饮食的影响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我们的饮食习惯产生深远影响。心理因素,如压力、情绪和自尊心,都可能导致饮食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在情感低落或焦虑时会寻求食物的安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理饮食”。

心理饮食通常包括对高热量、高糖和高脂食物的过度消费,这些食物能够暂时缓解不良情绪,并使人产生短暂的满足感。然而,这种满足感往往只是暂时的,随后会导致心理上的负罪感和身体上的不适。长期下去,这种心理饮食模式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健康问题以及不良的心理健康。

因此,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良饮食习惯,还可以增强我们的自我控制和意志力,更好地管理我们的饮食选择。

实践营养健康心理学

要实践营养健康心理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饮食和心理健康。

1.建立均衡饮食

均衡饮食是营养健康的基石之一,也是保持心理健康所必需的。我们需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满足身体和大脑的需求。推荐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和健康脂肪。

2.关注饮食与情绪的关系

意识到饮食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是营养健康心理学的重要一环。当我们面对负面情绪时,我们应该寻找健康的应对方式,而不是依赖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通过参加运动、冥想或寻求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3.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时间和毅力。可以逐渐减少对加工食品、糖分和饮料的依赖,增加对健康食材的偏好。做一个明智的饮食规划,避免餐前的暴饮暴食,培养持久的健康饮食习惯。

4.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饮食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可以寻求专业的营养学家或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你更好地管理饮食和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营养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在身心合一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进展。通过建立均衡饮食、关注饮食与情绪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整体幸福感,拥有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

八、心理学是什么?

在我看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发展、情绪、由心理活动引起的行为、由心理活动原因引起的躯体疾病、以及潜意识里的思想的一门学科。普遍性不大,独特性太强。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涉及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通过用大脑认知丶经验丶所处环境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生存中行为,同时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相关,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部分心智。

九、心理健康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心理、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良好状态,能够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求,同时具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潜能。

心理学: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涉及认知、情绪、人格、发展、社会等多个方面。

焦虑:一种情绪反应,表现为对未来或某种不确定因素的担忧和恐惧,常伴随身体不适和行为上的回避。

抑郁:一种情绪反应,表现为对生活缺乏兴趣、消极情绪和自我评价下降等情况,常伴随睡眠和食欲等方面的改变。

自尊:指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实现:指个体在实现自身潜能和发挥能力方面的努力和实践,是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精神疾病:指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表现为行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异常。

心理治疗:一种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的方式,常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多种形式。

自卑:指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低估和否定,常伴随着自我怀疑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压力:指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身心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变化。适度的压力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度的压力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十、心理学上情绪健康的四个维度?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维度。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