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什么?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谋划,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循环都会受到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经验和国际比较而言,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应以内循环为主并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经济体系健康畅通。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有效率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补齐经济循环过程中存在的弱项短板,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循环效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公平发展的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打造完整的内需体系,其中既涉及许多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还涉及公平公正发展问题和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更大程度地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国际经验表明,这些工作做得好,有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发展格局更强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强调消费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如此,我国经济发展将更为均衡,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安全发展的需要。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带来不少挑战。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就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筑牢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防线,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二、国际什么等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都在深刻调整?
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都在深刻调整。
国际力量,是指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独立发挥作用,并对国际形势及国际战略的运用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当今世界在深刻复杂变化中变革,调整。
1、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仍然处在变革与调整之中。
2、国际机制和秩序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3、大国关系处在深刻的调整中。
4、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促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从总体来看,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些情况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三、交换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
不是,民营经济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
近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普遍进入低增长轨道,增长速度的中枢区间不断下移,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在此背景下,为有效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我国发展步入近代以来的最好时期正处于实现什么的关键时期?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国家现在是发展得很棒的,就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未来也是一片光明的,但是还需要共同不懈的努力。
但是外面的世界的变动很大,在中国的不断发展起来的这种局势下,很多国家都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但是等到我们有一天足够强大以后,他们就安静了。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年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被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
五、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过去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外部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六、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知识点?
双循环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将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从经济发展的本质来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持续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内需看, 我国具有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因为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执行扩大内需战略,以缓冲全球化退潮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尤其是疫情导致保护主义更为严重,一些国家推动制造业本地化的政策,中国在面临供应链产业链转移压力同时,还受到科技脱钩威胁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
因此,我们必须以扩大内需帮助形成完整内需体系,补齐供应链、产业链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一方面,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培育自己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必须指出的是,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维护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并非是临时抱佛脚的政策,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战略,只是在当前形势下得以强化。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推动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形成以内需为驱动的发展,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当然,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过度依赖消费而导致产业结构、国际收支失衡,但也不能过度重视生产而忽略消费,要求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状态,在生产供给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在消费端,理顺收入分配,改善消费环境,满足消费升级,支持扩大内需。因此,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一项长期战略,目前的国际环境使之具有迫切性。
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是简单的如何扩大内需以及维护经济运行与增长,而是着眼于“内需体系”的建立,这个体系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金融税务改革、商业消费环境改革、流通领域的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领域的改革,从而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处的主体地位是国际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国际循环则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是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
应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开放政策引入外资,参与全球分工,发展国际循环,成为全球供应链枢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要看到,如果国际循环脱离国内循环,势必失去其有效运转的支撑点。从两者关系来看,国际循环是次循环,国内循环则是主循环。
但是,我国仍然需要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也努力在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逐步更深的融入全球经济。
国际循环会带动和优化国内循环。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点,当我国参与到全球市场分工之后,引入了资本与技术,然后通过“出口—产业链拉长—增加就业和收入”阶段以及“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内需扩大—强化国际循环”阶段,实现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应当说,国际循环起到了很大的带动效应,第一动力。
与此同时,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国际贸易,为中国企业积累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现在扩大开放,就是更大程度与国际规则接轨,引入竞争,让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循环,通过竞争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当更多的中国企业在竞争中成为跨国企业后,就能提高中国经济在全球配置资源的优势,并促进国内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国际经济体系迈向高端。
七、十三五以来我国取得成就简写?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这五年注定极不寻常。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异常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重大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顺应潮流、审时度势,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不断强化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曙光在前、胜利在望;即将开启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牢固树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或即将完成。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3.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4.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1.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2.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
3.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
4.迈向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1.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
3.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1.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2.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3.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4.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1.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1.对外贸易实现稳中提质。
2.利用外资水平稳中向好。
3.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不断增强。
4.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快构建。
5.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十三五”时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经验启示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结果,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果,是理论持续创新、制度更加完善、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收获了深刻的启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防范化解风险挑战。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八、中国2030年远景目标是什么?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劲发展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全市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全面领导是抵御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运行的根本保证。
必须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扩展资料
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环境
总体判断: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1、外部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2、外部挑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3、国内机遇: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
4、国内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